NEWS新闻中心

南宫28ng成立第二年就做出百万畅销书这个社科出版品牌的20年

2024-03-05 11:42:14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南宫28ng成立第二年就做出百万畅销书这个社科出版品牌的20年2002年的王府井金鱼胡同、中央美术学院的老院子,是世纪文景在出版业迈出第一步的起点。那一年,200万元是它的启动资金,应届毕业生和实习生是编辑团队主力,学术著作占据其图书产品的半壁江山......

  据文景创始人施宏俊回忆,“当时的文景团队在理想的驱使下,一股脑儿地学习、吸收所有跟出版相关的知识,乐此不疲。”也正是在这股劲头的驱使下,他们先后做出了风靡全国的现象级畅销书,如《追风筝的人》《达·芬奇密码》等。创立一年后,就有了销售30万的畅销书;两年后,又有100万量级的书面世。

  如今,20年如弹指一挥间,世纪文景在今年迎来了自己的20岁生日。这个仍然年轻的团队始终深耕在文学、人文、社科3条产品线,不断推出“双效俱佳”的优质好书,还屡屡“押中”诺贝尔文学奖(简称“诺奖”)得主佳作,如土耳其作家奥尔罕·帕慕克的《我的名字叫红》、奥地利作家彼得﹒汉德克的《骂观众》、美国诗人露易丝·格丽克的《月光的合金》等。

  “2022年的出版工作不好做”是今年业内的普遍感受,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营销宣传,不外如是。这一方面源自疫情常态化的影响,一方面则与读者消费习惯的日新月异、以及流量的日趋分散有关。

  姚映然也有相同感受——物流不畅,图书市场不活跃,读者对图书的消费热情偏低,现象级畅销书几乎绝迹。

  身处这种市场环境,世纪文景2022年的图书销售较上一年仍有所增长,图书出版数量也保持了稳定。其中,不乏频频登上畅销榜的熟面孔——社科书《置身事内》到9月底,已有超过50万册的销量,一直在各大电商经济类图书畅销榜的榜首;人文书《中国艺术史》《中国绘画:远古至唐》6月出版,同样是当当艺术畅销榜Top30的常客;社科产品《向心城市》《认识你自己:近代哲学四百年》都有不俗的市场表现。文学书《莫须有》《时间熊,镜子虎和看不见的小猫》等在出版后,瞬间席卷各大平台的推书榜单,备受读者好评,豆瓣读书评分均在8.0以上。文学、人文、社科3条产品线均可谓各自开花,“双效”甚佳。

  这与文景一贯的出版品类和风格有关。他们从不刻意追求热点和爆款,极力避免被市场风向牵着走,选题更注重内容品质,并根据市场情况做好提前量,因时而动。如此一来,文景图书的销售稳定性自然就更强,有效减小了外界影响。“所以我们有很多常销品种,每年都在加印,这就保证了我们的基本盘。”姚映然说。

  在图书稳步产出的同时,近两年,文景也在尝试拓展新的业务板块。在图书出版方面,团队进一步拓宽图书品类,开始试水童书。今年推出的《中国节:我们的传统节日故事》《我的家在紫禁城》单点突破,不断加印,为童书线的开拓积累了新的经验。此外,文景这些年还在文创、展览、媒体融合等各个领域进行开拓,将文化内容和创意服务作为自己的主业创新领域。

  随着业务版块的增加,团队规模也逐步扩大。相比2017年前后的40人,今年其人员已扩充至50多位,吸纳的新鲜血液多为“90后”与“00后”,目前在职的最年轻的编辑只有23岁。这些年,文景成员的平均年龄也只有35岁。年轻新鲜血液的加入,无疑进一步增强了团队的创新属性与活力。

  创新、冲劲、自驱力、不断学习......这些品质,是加入文景、成为文景人的必备素质,哪怕是在文景成立之初,也是如此。它们深深扎根在文景的基因深处,成为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。

  2003年,拿到社会学硕士学位的姚映然离开校园,来到文景,做了一名编辑,那年她年仅25岁。世界在此时刚刚步入千禧年,出版业对外交流合作日益频繁,市场化出版的时代到来了,整个行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
  与很多编辑一样,姚映然是“书迷”。“书对我来说,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。”她说。所以放弃在学术领域继续深造后,出版业与做书成了她的首选,“出版跟我的专业、所在的圈子其实是融为一体的。”

  施宏俊曾这样回忆他创立文景的原因:“我们想要寻找不一样的人、不一样的书,努力找到不一样的选择与做法。”为探寻做书的更多可能性,自诞生之日起,文景便大胆启用编辑新人,将诸多大型图书选题项目交到新人手中。

  也因此,入职没多久,姚映然就参与了“世纪人文系列丛书”的编辑工作。当时,文景已开始启用项目制管理模式,大到选题策划、图书设计、后期营销,小到作者联络、编辑文本,几乎所有出版环节,姚映然都跟了个遍,编辑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。“自己做书的很多想法和思考,都尽可能得到了实现。”她因而备受鼓舞。

  2007年,基于文景对学术社科领域的布局,姚映然想为去世近20年的著名哲学家贺麟做一套全集。通过学生时代的导师杨善华,她先后联系上了贺麟的学生与夫人——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的张祥龙,以及研究数学出身的黄人道。

  “那时黄先生的年纪已经很大了,但贺麟先生的字只有她认得,她就把手稿里所有改动、小批注都帮我们标清楚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。”明明是十多年前的事,姚映然如今回想起来,却依然历历在目: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位于干面胡同的老宿舍楼里,年近90的黄人道拿出一份份手稿,并招待他们吃点心的场景。

  2008年,《贺麟全集》第一卷《小逻辑》出版。之后,《贺麟全集》16卷先后上市,每一卷都出自黄人道及其家人的细致整理,更有张祥龙多次指点书中的选目与排序,还为全集撰写出版说明。也正因此,姚映然感到了手中书稿的分量极重,“人家把东西交到我手上,就得做好它。”

  这次经历,让她产生了一种“编辑观”,即严谨、认真,以及服务作者。在她升任文景总经理后,这份态度同样传递到每一位文景人身上。

  姚映然认为,出版是内容产业的同时,也是一种服务行业。“服务文化,服务作者,也服务读者,这都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。”所以说到底,在她眼中,出版表面上是在做图书产品,但本质上“还是做人,或者说是做人心。”因此,能够与读者、作者产生共情的编辑,必定能做出一本好书。

  帕慕克、波拉尼奥、汉德克、伯恩哈德、华莱士、玛丽莲·罗宾逊、怀特黑德、艾拉......20年里,文景编辑们“押中”的大作者不胜枚举。

  “经常有人问我们怎么发掘到这些作者的。”对此,姚映然拿播种来形容编辑这份工作——就像看一颗种子,它在冲出土壤前,谁也不知道哪颗能发芽,埋在土里看着都一样,我们能做的就是多撒播“好种子”,把看起来有潜力的种下去,精心呵护。

  姚映然做的第一本诺奖得主的书,就是帕慕克的《我的名字叫红》。“我用了两个晚上读完了,觉得特别精彩,就报了选题。”和她做其他书时一样。所以在她看来,等待种子发芽的过程里,既有偶然性,也充满风险。

  文景“中奖”几率高的另一重原因,可能也与其出版特色有关。二十年如一日,文景不断深挖着图书选题和作者线,极少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”。“为大众阅读构建理解中国当代发展的新常识”为出版理念的“中国之治”产品线中,陆铭的《大国大城》《向心城市》、张军的《改变中国》等都是有益尝试。

  这其实对编辑挑选作者和选题的眼光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文景的副总编辑何晓涛主管图书的选题和内容,为淬炼每一位编辑的“眼光”,他对文景所有选题都提出了极高要求,不上不下的选题坚决不做。

  在文景,用团队力量,通过项目管理制,打破各部门间的限制,全员通力合作是做书的基本方法。在选题论证阶段,不同部门成员从营销、渠道、编辑、新媒体等多个角度探讨作者与选题的价值、出版理由以及具体实施方法等。以充分的前期工作,为一本图书,甚至其后续可能出版的系列产品保驾护航,保证出的每本书至少拥有中期及以上的生命力。

  此外,文景对图书选题自有一套出版标准。首先,出版作品应有一定的历史感,这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兴趣;其次,作品应有一定的社会性,能在当代中国社会找到对应物,更易引起读者共鸣;最后,不论是文学、人文还是社科类作品,都应具有丰厚的情绪感染力——这份感染力既可以来自文本情节,也可以来自作品透出的作者对某一问题或观点的执着与热情。“只有这样的作品,才能打动人。”姚映然说。

  随着数字网络时代的来临,人们生活中的一切都开始无法脱离“线上”二字。自媒体的兴盛,也让出版机构不再是唯一的内容生产者。在新技术、新渠道南宫28ng、新模式不断诞生的当下,文景的应对态度是:接续传统,也要有创新。

  时至今日,姚映然依然坚信“内容为王”,但如何让更多读者发现、了解、购买“好内容”,触达更多不同层次、圈层的读者,仍是一道难题。

  在流量日益分散、平台数量不断扩大的当下,受众细分种类也越来越多。“‘大众’的概念开始形同一个伪命题。”她说,“过去,我们会用年龄、地域来划分一本书的目标读者,现在这么做就太宽泛了,我们能寻找的是大量的以兴趣为区分度的圈层。”

  以文景今年新出的艺术类图书《中国艺术史》为例。选题初期,团队就将该书的核心目标读者定为艺术史和艺术文化爱好者,装帧设计风格与后续推广也均是围绕此类人群展开。例如以具象的中国古代工笔画为封面主图,设计风格现代简洁又不失古典韵味;营销推广的中心首先放在大众艺术类的微信公众号上作为垂类展开;又与小红书、B站、微博等艺术类博主建立合作。

  另一方面,姚映然提到,To c业务的开拓同样有助于出版机构触达读者。文景为此搭建了自营平台,如微信、天猫旗舰店,再到如今的抖音小店、小红书店铺等,甚至还专门成立了新媒体运营部,把图书的营销和运营结合起来。

  “我们也根据不同的领域做了自己的读者群,在群里,编辑与读者可以时常保持交流,并定期为读者提供相关的图书信息,以及优惠或特殊的产品。”姚映然说。

  考虑到在疫情常态化的影响下,人们外出旅行日益受阻,文景便于今年5月世界博物馆日,请来诺奖得主帕慕克进行抖音直播,带读者畅游其纯真博物馆,在分享博物馆背后故事的同时,重新唤起大家对同名小说《纯线个小时的直播下来,有超过10万人在线观看。

  此外,时值文景成立20周年,团队围绕社科新知、文艺新潮两条主要产品线,开展系列线上直播活动。以“去溯时 去现场:历史的凝视与书写”为例,该活动联合《新京报书评周刊》,汇聚王笛、王明珂、巫鸿等十多位国内优秀的专业学者,举办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历史圆桌主题对谈南宫28ng,平均观看量超60万。

  而公司A+类重点品《时间熊,镜子虎和看不见的小猫》,在下印前即与策划人就营销计划反复磨合。在“4.23世界读书日”参与抖音直播活动,充分预热。新品上市后,又联合国家动物博物馆做了一场形式新颖的沉浸式直播。此外,社交媒体如小红书App、自媒体如《三联生活周刊》微信公众号等,均围绕该书做出一系列营销举措。目前,文景团队仍在继续跟进《时间熊,镜子虎和看不见的小猫》的更多合作项目。

  “趣味”,是文景编辑们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寻找的东西——于趣味中挑战自己、突破自己,进而再找到更新的出版“玩儿法”。

  5年前,文景15周年时,姚映然回看15年的出版历程,将其总结为“成长与学习”;到了今年,文景20周年,她开始往前看,说更期待文景能在未来兼具“创新,敏行”。

  “我们没有选择用商业推动社会发展,我们选择了文化,这是最容易改变人心的东西。”从入行之初,姚映然就有一个理想,她希望文景出版的图书能让人感到幸福,通过出版南宫28ng,改变一个人,甚至改变整个城市的样貌。

  “从国际和国内大环境看,我们进入一个多重转型并存的变动性时代。我们选择坚守,用品质打动读者,用不变应万变。不管5年还是10年,出一些真正留得住、传得下去的精品,以后读者拿起这些书,还能想起它们对自己产生过的影响,我觉得编辑的使命就达成了。”

  文学图书:我觉得文学类产品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。目前市场表现比较一般,相信随着大众阅读水平的提高,会有更多人对文学作品更有鉴赏力。其实每一代都有很优秀的写作者,随着阅读人群逐步扩大,我们期待能出现更多优秀的作者队伍。

  人文图书:以前,我感觉国内人文类图书的说教性质更强,有点像教科书或学术产品。这些年种类更丰富了,以漫画、插画等形式的人文图书市场表现都很好,这类人文图书的市场潜力很大,毕竟知识创新和发展是不断向前的。

  社科图书:总体比较稳定,创新性还需要加强,未来有突破性、创新性的社科产品会更容易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。以往销量良好的社科产品多是引进的,未来诞生自本土的、能给大家带来启发的社科产品,市场表现会更好。

  想把出版做好,我认为还是要多读、多看、多听,这也是为了锻炼出敏锐的观察力,有把一个理念或想法变成产品的能力。为了把图书推向更多人,也需要出版人有一定的社交属性,而不是像以前只要看看稿。更重要的,还要有定力。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