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新闻中心

南宫28ng第18届富阳十大百姓新闻人物候选名单

2024-04-02 08:42:48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南宫28ng第18届富阳十大百姓新闻人物候选名单1970年,20岁的何月仙嫁给了丈夫朱志烈。一进入朱家生活,她就有两位婆婆:一位是丈夫的生母何元银,一位是丈夫的继母罗梅银。其中何老太双目失明。由于丈夫长年在外务工,何月仙就是家里的“男劳力”,形成了何月仙与公公主外,两位婆婆主内的明确分工。后来她生的几个孩子也都是两位婆婆带大的。

  上世纪90年代初,公公过世后,两位婆婆对何月仙更依赖了。“前半生婆婆对我好,后半生我要对她们好。”何月仙的想法很淳朴。何老太在92岁时开始病卧在床,吃喝拉撒都靠她照顾。一年后老人过世。2021年冬天,另一位婆婆罗老太摔倒后也站不起了。她还是一样尽心尽力照顾老人,给老人用纸尿布,并坚持每天用温水给老人擦身。

  与何老太相比,罗老太的性子比较急。何月仙说,之前婆婆也摔倒过一次,在医院住院手术了,当时她在上海带孙子,由婆婆的外甥女照顾着,可三天时间对方就吃不消了。“老人活到90多岁第一次开刀,观念比较老,觉得开刀就是要害她,医生会把她医死的,就一天到晚骂人。”她赶紧赶回来照顾婆婆。

  “孝顺孝顺,就是顺着老人,不跟他们顶嘴,不跟他们吵架,他们想吃什么就烧点什么给他们吃。”这是何月仙与两位婆婆相处半个世纪得出的道理。

  出生于2002年的富阳姑娘张栩荟,是北京舞蹈学院大一学生。在2022年2月4日冬奥会开幕式上,张栩荟作为引导员,双手高举玻利维亚的国家牌,走在“鸟巢”中央。

  “别看最后我们出来的状态很悠然,可训练过程太难了。”张栩荟回忆说,训练期间每天都要练习笑容和仪态,练习举牌动作和穿高跟鞋站立姿势,还要练习走路,需要走直线但又不能扭胯,难度很高。她记得一次训练,穿着六七厘米的高跟鞋保持站立姿势,同时还高举着引导牌,保持着微笑状态,一直维持了40多分钟。仪态训练很难,但张栩荟明白,引导员身上有责任,上场就代表着国家形象,她十分珍惜这次机会。

  张栩荟成为冬奥会开幕式引导员,家里人起初并不知道,她只告诉父母自己在训练,过年不能回家了。直到开幕式当天,张栩荟将信息告诉了家人,她举引导牌的国家是玻利维亚,第51个出场。“爸爸、妈妈、奶奶、弟弟,还有很多亲朋好友都守着电视机,等我的镜头出来。”她说,妈妈激动得一个晚上没睡着。

  开幕式结束后,张栩荟回到富阳。家门口的亚运会就要来了,看着满城的亚运元素,张栩荟说,如果有机会也想参与,不管是什么方式,希望自己的专业也能为家乡做点事。

  2022年4月9日凌晨1点半,蒋增福老先生在睡梦中辞世,享年89岁。蒋老是大源镇蒋家村人,是富有极高声望的文史专家。

  回顾他的一辈子,仿佛专为富阳文化事业而生。富阳首任广播局长、首任文广局长、首任政协秘书长、首任文联主席。创办郁达夫研究会、创办《富春江》文学杂志、率越剧《金殿拒婚》演进中南海、建造富阳影剧院、参与编撰《富阳县志》。奖掖后进,广聚杰俊,挖掘了一批文艺人才,广泛结交海内外文化名流。小学学历,却笔耕不辍,成为富阳乡邦文史第一人,37本著作,煌煌上千万言,主人公永远是“富阳”,其中富阳首套乡邦文史丛书《富阳风貌》是后人挖掘富春文史的第一手资料。

  在蒋老的成就中,最重要也最显著的当属郁达夫研究。双烈园、郁达夫故居、郁达夫研究会的成立,出访新加坡、日本,提议设立郁达夫文艺奖……都离不开他的奔走呼吁、建言献策。同时也招徕了很多大腕级的中国文化名人来到富阳,如冯亦代、叶浅予、唐弢等,他们的到来不仅打开了富阳的视界,更将富阳的人文精神推向外界,打开了富阳的知名度。

  有文化专家评价蒋老:他是一个不辞辛劳的“拾荒者”,几十年来将散落在富春大地上的历史碎片拾捡起来,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去洗涤和修复这些碎片。他用这些碎片构筑了自己的精神家园,同时也为富阳这座城市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富。

  竹窗帘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戴海泉,是街道鸡笼山村赤松自然村人,他耗时3年,用10万根0.01毫米细的竹丝,编织而成了10余米长的竹编版《富春山居图》,一经亮相就受到广泛关注。

  2015年,戴海泉开始着手准备竹编画的制作材料,其间尝试了20多个品种的竹子,但这些竹子的品质不足以编制十分细密的画卷,于是戴海泉前往四川和云南寻找最佳竹材料,最终他找到了粉旦竹。他说,粉旦竹具有材质柔韧、纤维细长等特性,是优良竹篾和造纸工业的原料,用来编《富春山居图》最合适了。

  确定材料后戴海泉先是试编,2018年他成功完成一幅长1.8米的竹编版《富春山居图》,感觉可以了。接下来的3年里,戴海泉开启了长年累月的“拉锯战”,全身心投入编织工作:他按照1:1比例,制图、准备材料、精心编制。他每天编织不辍,有时一天里有七八个小时在干活。直至2021年底,戴海泉大功告成,完成了这幅长11.3米、宽37厘米的竹编版《富春山居图》。

  去年4月,竹编版《富春山居图》亮相“公望两岸,相约春天”——“浙”里共绘“现代版富春山居图”活动,对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有着特殊的意义,也受到国家、省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。

  郑永凯的老家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,他在当地从事园艺工作,10多年前,他得到了一棵赤榆树,天生连理枝,而且整个树干分分合合,十分罕见。当时有人出高价购买,但他不肯,他要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地方。

  缘分很奇妙,郑永凯在央视一档名为《走遍中国》的节目中,看到了龙门古镇,这个孙权后裔的聚居地,在富阳还居住着曹操、刘备的后人,这让他眼前一亮,“分久必合、合久必分”就是三国文化,而他的树也是如此。一番考虑后,他写了一封信寄到龙门镇,把这棵树“嫁”进了龙门镇。他也从老家来到龙门镇,照料树木。

  古镇老街一家饮品店的花墙是郑永凯到龙门后的第一件作品。当时门面很普通,郑永凯看过之后,就在墙角种植起络石,如今成了网红点。龙门古镇的苗木几乎都经过他的手,村民家里的盆景也都经过他的指导。除了龙门镇,郑永凯还会到其他乡镇(街道)义务指导,只要是与园林景观相关的,他都非常热心。

  做了整整十年的龙门村民,2022年5月6日上午,郑永凯夫妇坐上了回老家的大车。现场锣鼓喧天,欢送他们,正如2012年4月1日南宫28ng,郑永凯来时那样。郑永凯很爱园林工作,也很喜欢龙门古镇,所以一住就是十年南宫28ng,即便离开了,他的心也会常驻龙门。

  在场口镇白石皎村、上图山村、下图山村,军军这个名字很特殊,上至十岁的老人,下至七八岁的孩童,都习惯用“军军”替代“医生”的称呼。

  申屠军是场口社卫中心全科医生,也是白石皎家庭医生团队的负责人。他扎根这一片有12年时间,与签约居民早已处成了自家的长辈或是兄弟姐妹,他的签约居民超过1500人的上限,达到了1552人。

  贴钱买药、上门换药都是常有的事。每次从服务站回场口社卫中心,同事们都会发现军军手里捏着几张市民卡,他们不问都知道,又给签约居民配药来了。军军说,服务站点条件有限,有些药物无法存放,比如胰岛素就需要冷藏,只能到中心去拿药。为了方便老年人,军军先在站点帮他们开出药物,再收集好他们的市民卡,次日一早先到场口社卫中心付钱、拿药,再送往各个站点给老人们。

  “贴钱这个事,我觉得发生在你身上你也会这么做,不会觉得这是多大的一件事。”在他看来,这些老人不是他的病人,而是他相处很多年的邻居亲友,互相之间有着浓浓的感情,不会去计较金钱方面的得失。所以,卧病在床的老人一叫他,他就会抽空开车过去帮他们上门换药。

  胡丽芳是新登镇上山村人,出生于1985年,她还有一个妹妹胡丽娜。就像父亲胡小如所说,一家人的生活都是做馒头做出来的,父亲做了近30年馒头,2018年,胡丽芳辞去在杭州的工作,回家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擀面杖。

  从此,这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虽然还是做馒头,但胡丽芳执掌下的空气馒头,却带着年轻的力量,闯出了一番新天地。从日销一千个到一万个,丈夫、妹妹辞职加入,空气馒头被更多人喜爱,胡丽芳也成了远近闻名的“馒头西施”。在2022年的国际家庭日表彰活动中,胡丽芳家庭被评为2021年度浙江省最美家庭,对胡丽芳而言,这是一种肯定,也是前进的动力。

  胡丽芳家的馒头厂从小作坊发展到专业化生产车间,还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。2021年10月,在距离馒头工厂两三分钟车程的地方,胡丽芳的新厂房建设完成。2022年3月,机械化生产线进场,新的事业也在这里起步了。

  在创业的这5年,胡丽芳也会遇到困难,但她笑笑说,困难是可以预见的,对她来说并不算什么,遇上了就去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。胡丽芳用这份豁达,将空气馒头销往了全国各地,成为“网红”馒头。她常常会说,空气馒头包万物,也包含着他们一家人的艰苦创业和幸福生活。

  2022年6月21日早上7点多,富阳消防救援指挥中心接到群众报警称,城区体育馆路一居民家发生火灾,不知是否有人被困,急需救援。当消防车行驶至文教北路与孙权路交叉口时,遇上了堵车。此处距离起火位置还有一公里左右,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消防员心里非常着急。

  就在这时,斑马线上跑来一名穿着花色睡衣、脚踩拖鞋的年轻男子。“睡衣哥”先向前方追尾两车的驾驶员指了指上方的监控探头,两辆事故车辆相继开走。随后,又向后方的消防车跑来,打着手势示意变道车辆暂时不要变道,让消防车先行。经过他的指挥,消防车很快驶离了这一路段。最终,体育馆路火情被及时处置,没有人员被困。

  经网友帮助,本报找到了“睡衣哥”,他是城西派出所辅警楼炳强。楼炳强说,当轮到休息,醒来后穿着睡衣、凉鞋到附近早餐店吃早饭。吃完早餐,走到那个交叉口,看到文教北路已经堵得水泄不通,他就上前帮忙了,完全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举动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。他觉得保护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是的职责,他也就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。

  2022年8月29日下午1点左右,“90后”海军士官杨进在鹳山附近江面发现了一名溺水男孩,最终成功将他救了上来。

  当天下午杨进和家人在鹳山脚下散步,走到江边时看到有两个小孩在江里玩水。“我看了一会,感觉有点不对劲,小孩子的头浮浮沉沉,人也越漂越远。”杨进意识到男孩应该是溺水了,便飞奔过去,纵身跃入江中,奋力朝50米开外的溺水男孩游去。

  杨进游到男孩身边,发现男孩的脚抽筋了,但是意识还是有的。他从背后用双手穿过男孩的腋下南宫28ng,连拖带拽地将男孩带回岸边。“男孩应该是脚抽筋导致呛水了,上岸之后一直在咳嗽,人也不太站得稳,我就又扶着他休息了一下。”杨进见男孩并无大碍,便悄悄离开了现场。

  杨进救人的情景被一名市民用手机录了下来。杨进表示,当时跳下去的时候,完全出于本能反应,没有想那么多,“对我而言真的只是举手之劳,换成别人碰到这样的情况,也都会挺身而出的,更何况我是一名军人。”

  一顶灰白帽子遮住斑白稀疏的短发,一件宽大的衬衣显得人更加瘦削,他是老党员孙梅城。你说他大方,他却“抠门”到一天的伙食开销压缩到仅6元钱,一双鞋子能穿15年。你说他小气,他却一次性花完10多年积蓄,交了10万余元党费。他说,因为身体原因,“出力”的地方少了,就想多出钱。

  孙梅城,1954年出生,渌渚镇阆坞村,68岁。他20岁应征入伍,1976年因军事训练受伤,抱憾退伍,随后被安置到当时的新登百货公司就职,1977年被党支部接收为预备党员,1979年成为正式党员。从1999年退休到现在,他每月的退休金从500余元,涨到3000余元。除却日常必需品开销、医疗费以及家具、家电等大件,剩下的养老金他都存了起来。但是,即便再节省,十万余元的党费他也攒了十多年。

  记者采访时发现,孙梅城卧室的一张草席已经破了洞,他还在破洞下放了张垫子,而他脚上的鞋子,也穿了15年。孙梅城提起鞋子,露出补过的鞋底,笑着说:“穿习惯了,还是旧鞋子舒服。”

  2021年,在建党100周年之际,孙梅城想为国家做贡献,但他身体状况差,没法像其他党员志愿者一样冲在一线,思来想去,他决定要在离世后捐献遗体,经过一番咨询,最终成为全国第2609749位器官捐献志愿者。

  农民出身,泥瓦匠起步,65岁的王利根是富阳颇有名气的古建匠人。从上世纪80年代达夫路的四层宿舍大楼,到龙门古镇、富春山馆、东吴文化公园……许多富阳经典建筑的背后都有他的身影。

  2000年,他承揽了龙门古镇修复项目。翻阅古籍资料、向专家学习、和当地居民反复求证……王利根亲手绘出了修复的所有图稿。其后,他带领近30人的古建筑修建工程队,花费近一年半时间,完成了从思源堂到关帝庙,整条古镇老街的修复。

  富春山馆被称为“自带远山”的建筑,从建筑语言上说,最高难度的便是富春山馆的屋顶材料砌筑。在与设计师团队深入沟通后,王利根决定按照富春江晚霞的肌理排铺屋顶,把天上云彩的感觉记在屋顶上。此举不仅精确呈现了建筑大师王澍对于建筑的想象,砌筑方法还走出国门,到了意大利。

  2021年,他还与浙江建工集团合作,参与建筑大师王澍主创设计的杭州国家版本馆建设,负责砌筑了馆内所有的青石花格砌墙面。“不能做讨饭活儿,一次都不行,除非你不想干这一行了。”为了保证安全性,每一块青石板的中间都打有孔洞,用以穿钢筋,馆内每一面墙施工前都样板先行,用实物做压力测试。

  大源镇觃口村有个远近闻名的“山泉水站”,水流清澈、入口甘甜。一到周末,甚至不少城区的居民驱车十几公里赶去排队打水,因为火爆,杭州媒体也进行了报道。在“山泉水站”常年清澈的背后,有位名叫李迪达的村民做了不少事。

  67岁的李迪达和周围十几户居民,加固水台、铺设水管、修补路面……一路将东面的山上的泉水引下山。为了保证下来的泉水是清澈的,在下山之前,泉水就经过了两次过滤,一次是在泉眼附近,李迪达将一只半米宽的大桶自制成滤水桶,而第二次过滤,是通过已有的水泥蓄水池。

  由于白色水桶容易长青苔,李迪达便每个月清洗一到两次,每次1个多小时。水站的大水桶高1.5米左右,到李迪达的肩膀处,他得用梯子爬到水桶内,大半个身子泡在水桶里,用清洁球擦洗筒壁,边擦洗边放水,等他再次从桶内爬出,全身已经没一处干的地方。洗几次不难,坚持两年却并不容易。

  得知李迪达义务管理水站,有人问他:“这么累,又没钱,你到底图啥?”李迪达却从不计较。他说:“看到大家能喝到干净的水,我心里也高兴,这个水站管理员当得值!”

  在新登镇元村村,有抱团创业的“六姐妹”,她们在一起15年,在家门口实现共富。在组团创业前,沈金儿和姐妹们都在同一个厂里上班,做的是成衣加工。妇女要面对的生活琐事多,在厂里干活有不少限制,很多时候,工作和生活很难协调。

  “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出去自己干?”这个想法有一天跑进了姐妹们的闲聊中,大家都认可,于是,便辞职开启了创业之路。需要照顾家庭,也需要实现自我价值,可以在家门口做自己擅长的工作,让她们尝到了甜头。“有活一起干,有钱一起平分。”沈金儿说,每人每年到手的工资有五六万元,给自己打工,劲头会更足。

  虽说是给自己打工,但几个姐妹都清楚,要多赚钱,就要多付出。每天早上7点半开工,下午5点收工,中午休息1个小时,这是作坊的日常,但很多时候也要加班。做皮衣也有淡旺季,每年五六月份订单就会多起来,姐妹们要一直忙到12月份,才会空一点。有时为了赶制订单,她们也得加班到深夜。

  六姐妹的小作坊一直没有名字,去年终于定下了“金兰衣坊”这个名字。元村村以前有一位全国“三八”红旗手名叫倪金兰,她是妇女创业的典范,“金兰衣坊”六姐妹的创业故事也是“金兰精神”的一种传承。

  去年9月,由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组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、紧急救援促进中心、应急总医院等10余家单位,20余位破拆、绳索、水域、医疗等方面专家,历时两年编写完成的社会应急力量系列培训教材出版发行。而在这一国内首套社会应急力量培训教材的编写者名单中,就有富阳狼群救援队大队长——陈剑明。

  陈剑明是一名国画家,闲暇时喜欢爬山,久而久之,练就了一身登山技能,也曾参与过野外搜救。2013年,他组建狼群救援队,从此走上专业救援的道路。在带领救援队参与各类应急救援行动的同时,陈剑明利用空余时间“四处求学”,参加各类应急救援培训。山地救援、水域救援、防减灾第一响应人……他将专业知识与一次次行动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相融合,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应急救援技能系统。

  2019年,陈剑明受邀成为应急管理部“编制(修订)社会应急力量能力测评标准和培训教材工作”课题组成员、应急管理部 《社会应急力量高空绳索救援能力测评工作指南》《社会应急力量高空绳索救援能力分类分级测评标准》编制召集人。并于2019年8月获得应急管理部“社会应急力量救援能力测评工作专家”称号,2020年6月受聘成为杭州市应急管理局专家库成员,2020年6月受聘成为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地震救援技术教练、山岳救援技术教练。

  在富阳,有这样一个“富阳夕阳红”摄制组,专门为老年人搭起“舞台”,拍摄、录制老人的节目并上传到网上,实现他们年轻时未实现的梦想。

  “‘富阳夕阳红’摄制组,是一个专为爱好文艺的老年人服务的公益团队,我们免费为老年人摄制才艺节目,经专业制作后,在线岁老人蔡加乐说,“除了我之外,姜建中、李明、陈文松、盛根祥、陈许真也都是摄制组成员,一共有6个人,分别负责导演、摄影、摄像、音响、灯光布景、后期制作等工作。”

  蔡加乐是“富阳夕阳红”摄制组的创始人,爱好是他创立这个公益团体的初衷。蔡加乐不仅喜欢唱歌,还热衷摄影、摄像,是一个“文艺老青年”。摄影、录音、剪辑这些技能他都是自学的。

  “在老年大学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,他们都是有音乐梦的老年人,可年轻的时候没有时间,也没有条件,现在退休了终于可以‘想唱就唱’了。”蔡加乐发现身边的老年人都多才多艺,把退休生活过得有声有色,就想到了将他们的才艺记录下了,展示给更多的人看。

  “这是王老师给大家上的最后一堂课,‘人’字看似简简单单两笔,其实真的写好它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,一撇一捺,立于天下,识字习礼,正气浩荡。”2022年9月22日,在大源镇第二小学四(1)班教室,作为学校书法老师,即将退休的王群华老师为同学们上了最后一堂写字课,教大家写“人”字。

  在黑板上苍劲有力地写下“人”字后,王老师就让学生在田字格上端正书写。看着孩子们写下一个个“人”字,他深情地说:“老师希望大家认认真真读书,堂堂正正做人,懂得感恩,学会做人,做一个了不起的人,做一个大写的人。”

  上完这堂“最后一课”,大源二小特意举办退休欢送仪式,用掌声和祝福送别王老师。仪式上,有的孩子几乎哭成泪人,有的孩子与王老师深情拥抱……曾经想象过无数次离别时刻,王老师对此感动不已,他哽咽着安慰孩子们:“即使退休,也会常回来看望大家。”

  从教37年的王群华老师情系乡村教育,一直坚守在大源教育这片热土上。他长期教授写字课、美术课,还负责学校档案管理、图书室管理、对外宣传、每天文件收发等一系列工作,被同事调侃为集档案管理员、图书管理员、宣传干事、摄影师、打字员、油印工于一身的“百变金刚”。

  2022年10月24日,在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法国赛区的比赛中,来自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的22岁学生马宏达在“抹灰与隔墙系统”项目中夺冠,实现该项目中国金牌“零”的突破。

 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“世界技能奥林匹克”,是世界地位最高、规模最大、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,代表当今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。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共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参与,比赛为期4天,赛题在比赛前才公开,选手不仅需要读懂英文图纸,还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施工,难度很大。项目总共分为5个阶段,每个环节都需要高度集中,操作误差往往不能超过1毫米,几毫米的差距就可能与冠军失之交臂。马宏达在5个阶段都发挥出色,作品打动了世赛评委,顺利拿到冠军。

  2018年5月,18岁的马宏达开启了他的第一次世赛之旅,尽管最终与世赛失之交臂,但他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。结束后,他坚持对自己“下狠手”,每天与水泥、石膏板、砖块、瓷砖为伴,训练服沾满腻子粉和粉尘。不管严寒酷暑,每天早上8点,他总会准时出现在实训室内,坚持一天至少7个小时的训练量。这次,他终于圆梦法国,为国争光,站上了世界之巅。

  陈金洪是富阳中医骨伤医院创伤科学术主任。患癌7年,经历10余次手术,他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,兢兢业业为患者看病。

  2022年10月11日是最后一次坐诊。上午他为6名患者看了病,下午便被科室4名同事“押着”去区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了。

  他以为这一次会和以往一样,输完营养液就能正常出院,可以再回自己热爱的岗位。令人悲痛的是,10月27日,他离开了这个世界。

  得知消息的人都流泪了。他是一个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的医生。给人治病时,能不吃药的,他不多配;能保守治疗的,他不动手术。他说,减少医疗费,对病人也是一种帮助。若是遇上贫困的患者,他还会自己贴钱为人看病。

  他对患者永远是“来者不拒”。无论手术难度多大,只要患者有需要,他都愿意为对方冒险一试。他也是医院里出了名的“拼命三郎”,凌晨出现在医院也是常事。同事劝他,“你都从‘小陈’变成‘老陈’了,有些活可以让徒弟分担一点。”但他一如既往,说不能辜负患者对他的信任,他来看一眼、说一句话,对方就安心了。

  陈金洪曾说,他是农民的儿子,当年家里条件不好,供养他们三兄弟读书很困难。为了把读书机会让给他,两个弟弟都没有读大学。“我这个医生是弟弟们成全的,冲这点,我也得好好干。”这辈子,他确实做到了。

  早在2010年12月,桂花西路35号龙潭大厦住户向本报反映:“我们的单元楼道灯从搬进来到现在从没亮过,老人和小孩晚上上下楼很不安全,不知道有谁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。”该住户反映的单元楼道建于大厦内部,属于环绕式,整个楼道内几乎漆黑一片。虽然曾有几名热心住户从家中拉出一条电线,接上节能灯挂在楼道里,但由于电源开关位于住户家中,无法保证及时照明。后来在本报记者和社区牵头下,住户们的配合下,热心企业——杭州瑞德光电有限公司为龙潭大厦3个单元安装了当时最新研发的智能型太阳能照明系统,董事长张成伟承诺将负责免费维护,免去住户的后顾之忧。

  从2010年12月安装到目前,已过去12年多,其间陆续出现过部分配件老化、LED灯具遭破坏等问题,张成伟在接到住户反映后,都第一时间上门解决。

  张成伟表示,对自己的产品还是很有信心的,事实证明10多年过去了,这几套照明系统始终没有出现过大问题。对于将来的维护和保养问题,张成伟再次重申承诺,只要自己公司还开着,就会一直负责免费维护,免去住户的后顾之忧。

  2022年12月20日下午,轩轩和奶奶一起打羽毛球,一不小心把羽毛球打到了台门顶上。奶奶拿来梯子,爬上去捡羽毛球,结果,梯子倒了!奶奶一边拼命抓住台门的横梁,一边指挥轩轩帮忙。轩轩去扶梯子,试了一下,感觉很重,又试了第二次、第三次……他虽然嘴里喊着“我拿不起来”,但一直没有停止动作,最后爆发了“洪荒之力”,终于将梯子扶起,奶奶也顺利“得救”。

  这一过程被家里的监控摄像头记录下来,轩轩爸爸张坤海看到视频后,颇感意外,心里想“我儿子还挺厉害的”。张坤海把这段视频保存了下来,然后发到了自己的抖音号上,本意是用抖音记录一下,以后还能翻出来看看。没想到,只过了三四个小时,这则视频就火了,不仅引来很多点赞和评论,还有不少媒体平台联系他,想要他的原视频。

  “当时情况还是很危急的,我妈的膝盖动过小手术,如果摔下来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张坤海说,轩轩平时力气就挺大,两周岁时就能搬动饮水机专用的桶装水了,平时爷爷在干活,轩轩也总会去帮忙。

  目前,发布该视频的账号点赞量高达70余万,各种网络大V、各地媒体都争相转发,连央视新闻都转发点赞。网友纷纷为小男孩点赞,也为这个家庭的教育点赞。

搜索